0597-2263025

抗震的需求 分类

建筑机电抗震的需求


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--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,受太平洋板块、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,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。


20世纪以来,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,遍布除贵州、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。中国地震活动频高、强度大、震源浅,分布广。


1900年以来,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,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%; 1949年以来,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,造成27万余人丧生,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%,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,房屋倒塌达700万间。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。


5.12汶川地震后,建设部对原GB50011-2001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〉先后两次进行紧急修订并颁布新的GB50011-2010(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〉,发文要求严格执行其中的强制性条文,以期达到该规范的基本精神"大震不倒,中震可修,小震不裂",更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。相关机构和专家也开始着手制定相关标准的拟定,以完善工程机电的切实需要。


2014年10月9日,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《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〉为标准,编号GB50981-2014,从2015年8月1日起强制性执行。该标准从各方面阐述了抗震措施的设计基本要求,目的是使建筑给水排水、供暖、通风、空调、燃气、热力、电力、通讯、消防等机电工程设施经抗震设防后,以减轻地震破坏,防止次生灾害,避免人员伤亡,减少经济损失,做到更可靠、技术先进、经济合理、维护管理方便。从我国意志看,这就意味着国内建筑机电抗震支撑系统从空白到各方位覆盖,且自2015年8月开始,要求全国范围建筑机电领域必须强制性进行设计、安装和验收。这也将给国内涉足抗震机电产品的相关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,在中国,建筑物及其附属结构的防震抗震已经刻不容緩,对建筑机电抗震设计须迅速提高认识。


建筑机电抗震,指的是管道、风道、电缆桥架等机电设施的设计抗震,在标准颁布之前,国内对于机电设施的保护,沿用的都是承重支撑系统,主要起到承重的作用,基本上是没有考虑抗震设计,给系统可靠性带来很大的隐患。而〈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〉所列明应采取的措施、技术,则定义为抗震支撑系统,以荷载力学为基础,将管道、风道、电缆桥架等机电设施牢固连接于已做抗震设计的建筑体,限制附属机电工程设施产生位移,控制设施振动,并将荷载传递至承载结构上的各类组件或装置。其抗震支撑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建筑更牢靠,即把地震所造成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减少到更低程度,通俗地来讲,这类产品我们又称之为抗震支吊架。


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包括:

2008年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)GB50223-2008;

2010年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》GB50011-2010;

2014年〈建筑机电工程抗设计规范》GB50981-2014;

2015年〈抗農支褚架安装及验收规程〉CECS420-2015;

2018年〈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〉GB/T 37267-2018。